石雕牌坊在我國建筑的發展歷史是什么
一些城鎮的繁華街道上,一些村莊村口有的有一座牌坊突兀矗立在犬牙交錯的民宅之間,與周圍青磚碧瓦的民居形成鮮明的對比,既打破了群落單調的沉悶,卻又顯得十分協調。來往行人穿行期間,市鎮繁榮昌盛盡都體現其間。這種牌坊俗稱“村鎮牌樓”。它是方位的坐標,供人辨別方位,好比現在的路標。
建在陵墓、祠堂、寺院門外的石雕牌坊。這類牌坊雖然等級規格方面有所限制,但也如宮殿樓閣一樣,卻無其它特殊規定。此類牌坊均屬輔助建筑,其功能除了烘托主體之外,多少也存有“紀念”性質和創造氣氛的作用。
另外,在一些規模較大的園林中,往往也建有石雕牌坊或木雕牌坊。這種牌坊一般都是為造景而建,它的選址比較自由;造型或簡或繁,也視周圍環境而定,如果運用得當,比一般亭臺樓閣更能啟人遐想。
一些市鎮鄉里中,見得更多的是“功德牌坊”和“賢孝牌坊”,此類牌坊的文化內涵較為復雜。首先,功德牌坊并不是誰都可隨意建筑的。在古代,某些王公大臣對于皇家社稷建有功勛,皇帝便御賜準予建造功德牌坊,這種牌坊不但榮耀本人,而且澤及后世。
另一種則是主人籌劃,但須由朝廷恩準建筑的牌坊。如山東淄博市桓臺縣新城鎮的“四世宮?!贝u石牌坊便是如此。
桓臺新城鎮“四世宮?!贝u石牌坊,系明代萬歷間兵部尚書王象乾自建。王象乾,明隆慶五年(1571年)進士,先后任總督薊遼,晉爵太子太保,83歲時猶總督山西軍務,累官至太子太師。其曾祖、祖父、父皆因王象乾而被追贈太子太保銜,故此,牌坊題額為“四世宮?!?。
“四世宮?!贝u石牌坊,座落在原新城南門,呈中間高、兩邊低的山字形,仿木樓閣式。牌坊面寬9.27 m,進深3.3 9m,高5 .9m,基座上方踞神態各異的石獅,前后兩面共八只。中間拱門上方嵌有上下兩塊長方形石額,上額鐫“四世宮?!彼膫€大字,石雕牌坊均以透雕、浮雕、圓雕等手法刻繪飛禽走獸、神話傳說等圖案。而柱頂四個浮雕人物神采奕奕,栩栩如生。正脊平直舒展,中間飾以“麒麟馱寶瓶”,兩側吻獸奇特怪異,玲瓏可愛。牌坊整體造型結構嚴整,優美諧調,充分體現了當時的藝術風格建筑、氣派和時代特征。
在里鄉市鎮間, 常見到的是“賢孝牌坊”和“農村牌坊”。自漢代以來,歷代王朝提倡封建禮教,對于義夫、孝子、賢孫,為旌表其節義,常由朝廷、官府為之立牌坊、賜匾額,以示恩寵和表彰。
故此,這類石雕牌坊建筑得甚多,現今遺存也較多。僅安徽省歙縣一縣,就遺存各類牌坊上百座之多,故有“牌坊之鄉”的譽稱。
下一條:大理石雕像小缺口等凹痕的修復 方法 |